第534章 农业交流会-《60年代:签到万物,悠闲生活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张伟转身离开,李向明的目光再次落在笔记本上。他的手指轻轻摩挲着纸面,眼神中透着一丝沉思。他知道,推广杂交小麦的路还很长,但只要心中有信念,脚下就有力量。

    就在这时,会场的广播响起,宣布交流会即将结束,所有人开始收拾东西准备离开。

    李向明合上笔记本,站起身,整理了一下衣服。

    他走出会场,阳光洒在他身上,暖洋洋的。

    交流会结束后,李向明和几位同行被邀请参加一个小型的圆桌讨论。

    这次讨论的主题是“农业的未来”,地点设在会场附近的一间会议室里。

    会议室不大,但布置得简洁而温馨,中间摆放着一张椭圆形的会议桌,桌上摆满了文件和资料,还有一壶热茶散发着淡淡的香气。

    李向明走进会议室时,已经有几位同行在里面等候了。

    他们都是这次交流会上的佼佼者,彼此之间虽然不算熟悉,但也都听说过对方的名字。

    李向明和大家一一握手致意,然后在会议桌旁找了个位置坐下。

    会议开始后,主持人是一位中年知识分子,戴着眼镜,面容和蔼。

    他清了清嗓子,开门见山地说道:“今天,我们在这里讨论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——农业的未来。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,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,有人甚至担心,农业可能会逐渐被边缘化。对此,我想听听大家的看法。”

    话音刚落,会议室里一片寂静。李向明微微皱眉,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。

    他看到有人低头沉思,有人微微点头,还有人眼神中透着一丝焦虑。

    最终,还是赵铁柱率先打破了沉默。他性格豪爽,向来直言不讳:“我说,这农业怎么可能被边缘化呢?工业化再怎么发展,人总得吃饭吧?农业是国家的根基,什么时候都不能丢!”

    赵铁柱的话引起了一阵小范围的讨论,大家都纷纷点头表示认同。

    但这时,一位戴着眼镜、看起来有些书卷气的中年男子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。

    他叫刘文博,是一位农业经济学家,平时研究农业政策和市场走向。

    刘文博推了推眼镜,语气平和但坚定:“赵专家说得没错,农业是国家的根基,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,农业的比重确实会下降。这不是农业不重要,而是经济结构在调整。我们不能忽视这个现实。”

    赵铁柱一听这话,立刻瞪大了眼睛,语气有些激动:“那你的意思是,农业以后就真要被边缘化了?”

    刘文博摇了摇头:“我不是这个意思。农业不会被边缘化,但它的形式和地位会发生变化。未来的农业,可能不再是传统的小农经济,而是更加现代化、工业化的农业。这就需要我们提前做好准备,适应这种变化。”

    李向明一直静静地听着,这时他微微一笑,插话道:“刘专家说得有道理。农业的未来,确实需要我们重新思考。但有一点是肯定的,只要人需要吃饭,农业就永远不会被边缘化。只是,我们需要让农业变得更高效、更现代化。”

    他停顿了一下,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:“比如,我们可以利用工业化的技术,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;可以发展农业科技,让农业更精准、更环保。这样,农业不仅不会被边缘化,反而会在新的经济结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。”

    李向明的话音刚落,会议室内的气氛变得更加活跃。大家你一言我一语,纷纷表达着自己的看法。

    刘文博微微点头,似乎对李向明的观点很感兴趣,他推了推眼镜,语气中带着一丝思考:“李厂长,您刚才提到利用工业化技术提升农业效率,这确实是个方向。不过,具体该怎么做呢?”

    李向明微微一笑,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,仿佛在寻找共鸣。他缓缓说道:“其实,我们已经在尝试了。比如,杂交小麦的推广,就是借助了科学育种和机械化种植的技术。我们用联合收割机代替了传统的手工收割,效率提高了几十倍。这还不是工业化技术在农业中的全部应用。”

    他停顿了一下,似乎在思考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。这时,赵铁柱插话道:“对啊,我那东北一号,也是用科学方法培育出来的。农业要是不跟上工业化的步伐,早晚会被时代抛弃。”

      

    


    第(3/3)页